市委组织部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”案例入选南阳市2022年度“十优”改革案例
    2023-02-21    阅读911


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改革决策部署,梳理和总结我市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成效和经验,进一步凝聚改革力量、强化改革担当、营造浓厚改革氛围,市委改革办于2022年12月底启动年度优秀改革案例评选工作,在每个季度评选出的改革红榜基础上,通过征集、挖掘、整理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各个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,经过严格审核、评审,从126个改革典型案例中评选出“十优”改革案例,现予以公布:

1.六规范六提升推动纪检监察基层基础工作提质增效。以组织形式、阵地建设、职责权限、衔接协作、监督工作、管理考核“六规范六提升”为抓手,在全市71个试点乡镇(街道)设立纪检监察工作办公室,赋权赋责,建强队伍,强监督,提效能,充分激活群众身边的基层监督“神经末梢”,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。(案例单位:市纪委监委)

2.探索“三四五”工作机制,以“三零”创建提升本质安全。以工作体系化、目标具体化、任务清单化“三化”引领全域覆盖,以抓群防群治、抓主动进攻、抓控新治旧、抓依法治理“四抓”提升创建效能,以组织领导、工作指导、宣传引导、督查督导、压力传导“五导”确保工作落实,扎实推进平安村(社区)、企事业单位创建,我市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。(案例单位:市委政法委)

3.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为建强副中心提供人才支撑。以人才强市建设为统揽,迭代升级“诸葛英才计划”,推动产才融合,打造人才集聚“强磁场”;搭建平台载体,构筑创新创造“策源地”;突出用户思维,营造近悦远来“生态圈”,着力厚植人才沃土。2022年共新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800余人,其中博士290人、硕士689人。(案例单位:市委组织部)

4.实行“交地即交证”服务新模式。主动介入对接、靠前服务企业,将不动产登记工作向前延伸到土地供应环节,把土地供应之后再进行不动产登记的串联办理流程,变成同步并行办理,实现交地与交证“双同步、零时差”,为项目早落地、早投产、早见效提供了有力保障。(案例单位: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)

5.“三合”模式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。党委牵头定向、部门领头推进、领导带头参与,促进党建融合;机构优化重建、媒介宣传重组、终端功能重建,推进平台整合;建立培训、评价、求职等三个体系,强化服务贴合。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.14万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.83万人。(案例单位: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)

6.建立全程帮办代办“123”政务服务新模式,助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效”改革,延伸服务链条,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题,通过组建1支辅导帮办队伍、搭建“线上+线下”2种帮办路径、健全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”3个全程帮办机制的“123”政务服务新模式,实现政务服务“零差错”“零障碍”“零死角”,全年累计为1031家企业开展辅导帮办服务2379次,满意率达100%。(案例单位: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)

7.国内率先实现国有产权交易省市县一体化平台应用全覆盖。探索推行“互联网+公共资源”,打造市县统一的国有产权交易数字化平台,实现全省一张网,交易信息一次发布、全省可见,交易主体一键注册、全省交易,无任何费用即可参与竞买,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推动资源共享、信息共享、业务共享、成果共享,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省市县一体化国有产权交易平台的地市。(案例单位: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)

8.探索建立“区域评估+告知承诺制”,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新模式。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探索建立开发区“区域评估+告知承诺制”,将“单个评价”变为“整体评价”,将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”变为提前“告知承诺”,将“申请报批”变为“靠前服务”,实现项目单位“少跑腿”“即时办”“快审批”,为企业节省资金2000余万元。(案例单位: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)

9.成立全省首家公共安全研究院,发展“智慧警务”。在全省率先成立公共安全研究院,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“政产研用”产业配套,在全国率先打造“标准化勘查”“标准化采集”“标准化侦查”“网上合成研判支撑”业务模块,全省首创“智慧脑图”,研发全警共建共享共用的合成作战平台,被公安部定为全国智慧侦查中心试点单位。(案例单位:市公安局)

10.构建“数字孪生社会”,提升乡村治理科学化水平。镇平县在全国首创“村振数字乡村平台”,将县、乡、村三级治理主体和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全量迁移至“数字世界”,构筑“数字孪生社会”,打造出乡村治理现代化、信息化、一体化的“镇平样板”。北京大学发布的《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》,该县位列全国数字乡村百强县第31位、河南省第一位。(案例单位:镇平县)